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讀《資治通鑑》有感8篇 《資治通鑑》:史海洪流,百代經緯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88W

《資治通鑑》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編年史書,收錄了從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歷史事件,涵蓋了中國歷史上多個朝代和政權的興衰變遷。這本書不僅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也是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文獻之一。閲讀《資治通鑑》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中國歷史,還可以拓展我們的知識視野和思考視角。

讀《資治通鑑》有感8篇 《資治通鑑》:史海洪流,百代經緯

第1篇

前半生看得我熱血沸騰,時不時感慨一下漢武帝就是天命之子。少年順,妻子家助力他成為太子,不久就繼位成為少年天子,才16歲。少年意氣風發,廣招人才,開疆擴土,即使有諸侯叛亂,反叛者也會因各種原因自亂陣腳、自掘墳墓。

隨着漢武帝進入三十歲,他的野心愈加龐大,不惜耗費巨大財力物力征討四方、修建宮殿,戰事不斷。居然還讓他拿到了鹽鐵專賣的權力,並且重新獲得了鑄幣權,權力集於一身。但是隨着進入中老年,他的猜忌和集權帶來了朝堂上人事的急劇動盪,殺、懼成為了高頻字,尋仙篇幅巨大。讓我看着感覺到可怕,伴君如伴虎,稍不留意即滿門抄斬。

太子的死亡我看着感覺是漢武帝思想觀念的轉折點,老年喪失繼承人,誤殺太子的事實也許讓漢武帝感受到了自己思想的迷失,或者也是因為他感受到了死亡的召喚,所以後來才有了他的'罪己詔,以及罕見的耕田勸桑,修養生息。

漢武帝的一生,真的是極其順遂的一生,運勢極大。我有種命運無法抗拒的感覺,命中註定,人的一生似乎已天生註定,或者富貴一生,或者潦倒一生,個人的努力微乎其微,根本無法影響到命運那根主線的走向。

讀《資治通鑑》有感8篇 《資治通鑑》:史海洪流,百代經緯 第2張

第2篇

?資治通鑑》是我國著名的宋朝政治家、歷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所編寫,歷時十九年。宋神宗以其“鑑於往事,有資於政道”而把其命名為《資治通鑑》。

全書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止於周世宗六年,貫穿一千三百二十六年所發生的歷時典故。書中編寫的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兼顧經濟、文化方面史料。塑造了鮮明生動的歷史人物和震驚天下的歷史事件,向我們展現了古代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畫卷。

在資治通鑑的世界裏,有無數的歷史典故,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安史之亂”安祿山的所作所為。這一則歷史典故活靈活現的展現了雖然深受一國之君的寵信,卻因一己私利危害國家臣民,攪得天下大亂。這種卑鄙無恥的小人外表憨厚,其實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讓我明白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要多多聽取別人的善意的意見。安祿山就是一個卑鄙無恥的小人。他外表胖胖的,很招人喜愛,説起話來天真無邪,而內心卻是邪念滿堂。他那天真無邪的話語迷惑了唐玄宗,獲得唐玄宗的信任,把軍隊都交給他來管,竟然造成了空前的歷史鉅變。這一事變慘不忍睹,整個國家被攪得不得安寧,生靈塗炭,連唐玄宗也被迫加入逃亡的隊伍。

唐玄宗一直到了逃亡的日子才真正意識到了安祿山的卑鄙無恥、心狠手辣,也正是那時,他才覺悟到曾經處死了充滿正義感的大臣是多麼昏庸。他後悔了,可世上沒有後悔藥,歷史不能重演。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要做一個多多聽取別人的善意意見的人!

第3篇

等他醒了,劉備便不去打擾他,而且讓諸葛亮出山了,可劉備前兩次都沒有找到諸葛亮,諸葛亮將天下分析了一下,劉備認真得聽着,難道真的就這麼巧嗎?我覺得有可能是諸葛亮故意設計出去的,) 諸葛亮真聰明,他再回來,諸葛亮答應出山,劉備便帶着關羽張飛去了,這時諸葛亮在睡覺,他説:一般的'儒生和俗士,講的是司馬微向劉備介紹人才, 後來劉備的天下幾乎都是諸葛亮出謀劃策,有可能來一次就走了,他絕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來找他, 今天我讀了《資治通鑑》的劉備三顧茅廬,就從這裏就能看出諸葛亮很聰明,是要考驗劉備是否真心真意,所以溜了,不過劉備不等到諸葛亮還不走了,到了第三次,他早已料到劉備要來拜訪,如果是,可見劉備多麼有誠意而且信念堅定,此純為自己猜想,看劉備走不走,才進去,説明諸葛亮很聰明,後來徐庶來這裏也向劉備舉薦諸葛亮,直到諸葛亮起來,並非真實,怎能認清時物,司馬微説:就是諸葛亮與龐統,我佩服他。

後來劉備的誠心打動了諸葛亮,才找到諸葛亮,可是他見了三次,諸葛亮故意睡覺, ,能認清的只有卧龍和鳳雛,如果不是,(注意,不管怎麼樣劉備還是等到了諸葛亮。

第4篇

看了這篇之後,我認為豫讓只是愚忠,而且愚得可氣又可悲!

雖然智瑤對豫讓有知遇之恩,但智瑤的下場也是他咎由自取。他狂妄自大,驕橫放縱,只會讓他自取滅亡。雖然趙無恤用智瑤的頭骨做酒器真的很過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是個明君。豫讓頭次刺殺他時,他非但沒有治罪於豫讓,反而讚賞他的.俠肝義膽,這樣的氣度真得讓人敬佩!

豫讓非但沒被打動,反而堅定了決心。他竟不惜吞紅碳,塗生漆,連自己的妻子都不認得他了。這得需要多大的勇氣,又得承受多大的痛苦!而他又是否為他的妻子想過,你讓一個寡婦如何度過餘生?

豫讓啊豫讓,你賠上自己的生命和幸福,究竟是為了什麼?為了那樣一個人真的值得嗎?你又愛過自己的家嗎?

做人一定言而有信!魏文侯作為一代君主,能對一個芝麻官守信,竟冒着寒風暴雨前去告之,這種做法真得可敬可佩!更值得我們學習!

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擁有優越的條件,更應該言而有信!任何事情都沒有藉口,承諾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

我也曾失信於人,但從今天起,我要改正自己,任何事都要給人一個交代,也是給自己一個交代!

第5篇

首先,對於從戰國到五代的漫長曆史而言,《通鑑》無疑提供了詳細的線索,對很多曾經只有模糊印象的事情讀後都會有更深的感觸。而且,編年體史書能夠為讀者提供歷史的時代感和線索感,雖然不可能讀過一邊後就全部記住,但是,這種時代感可以讓你大致辨明事件的.前因後果,先後次序和發展脈絡是對於某一具體時代進行研究的前提之一。此外,雖然因為司馬温公編集魏晉之前部分的材料今日大抵得見故而非可用之一手史料,但對於隋唐以後歷史,《通鑑》有其獨到的史料價值,尤其對於各材料相互牴牾之處,《通鑑考異》臚列眾説並加以辨析,往往可觀。至於胡三省的註文,雖然名為音注,但是其價值並不在注音之上(畢竟注的字大多不是生僻字,而且與今天的普通話也有一點距離)而在對歷史名詞的解釋,尤其是職官制度和行政沿革方面。同時,胡三省讀《通鑑》極詳,雖無善本對校,但以理校之之處往往暗合。

其次,作為保存了大量材料的寶庫,它對於我們其他所讀後人論著加強理解是頗有裨益的。如去年寒假時讀漢紀一部分,對同時閲讀的《春秋與漢道》的認識就深化了許多。尤其民國時期學者多喜好大段引用材料,再讀之下就會有一定的親切感了。

同時,在道德教化的角度來説,司馬温公用他的如椽史筆,將美與醜,善與惡,智慧與愚蠢,豁達與狹隘刻畫的淋漓盡致。這會督促每一個讀者進一步審視自己,擇善而從。

對於我自己來説,從寒冬到夏日再到寒冬,它伴隨了我幾乎整個20xx年,期間還曾帶着其中一本親赴山西夏縣的司馬温公墓朝聖。雖然這本書裏大部分故事的結局我都瞭如指掌,但是,讀到那一段段或慷慨激昂,或大義凜然,或冰冷無情,或鮮血淋漓的文字時,還是常常不由自主的廢卷長歎。“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這本書給我帶來了太多的感悟,甚至已經深深融入了我的生活。在大學四年中,或許應該有這樣一件值得回憶的“奇蹟”工程吧。

第6篇

假期不開盤,除了鍛鍊就是看書了。最近讀了很多書,但是讓我久久不能忘懷的就是《資治通鑑》,推薦大家都讀一下。讀史以明志。古文功底好的人可以讀原文,嫌文言文晦澀的話可以讀白話版的。

由於《資治通鑑》實在是過於龐雜,跨越了上千年的歷史長河,以至於好多名人雅士都專門著書來解讀《資治通鑑》,所以我恐怕很難超越他們的見解,畢竟本人是做投資的,不是歷史學方面的專家。沒辦法,只能很謙虛的承認自己的不足。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其實只是《通鑑》裏的很小的一個篇章。我們重點講一下唐太宗。

唐朝最鼎盛的時期出現在唐玄宗開元年間,但是奠定唐朝這個鼎盛基礎的就是唐太宗,他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比後來的康熙,乾隆段位高了一大截。

唐太宗開創了貞觀之治,太宗能文能武,“戡亂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隨其時”。別看唐太宗是個將軍轉型做皇帝的典範,但是牛逼的地方在於,他做了皇帝之後,很好的適應了這個新崗位的需求,這是很難得的。中國古代,治理天下的思想在歷朝歷代各不相同,但是有個大體的規律,但凡是遵從黃老之道(無為而治)的,基本都是太平盛世,但凡遵從法家之道(積極干預)的,基本都是民不聊生。最典型的就是漢武帝,漢武帝是外儒內法,本質上講還是法家,即便是他搞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他實際上搞得東西都是法家那一套,所以最終,漢武帝時期,老百姓是很慘的。但是漢文帝,漢景帝,唐太宗等都是典型的黃老之道,與民休息。

唐太宗推行以民為本的政策,輕徭薄賦,關心民間疾苦,澄清吏治,讓民間經濟得到極大的發展。《資治通鑑》還記載了一個貞觀年間的奇聞異事,“辛末,帝親錄繫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之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大意是唐太宗讓390個死囚春節回家和家人最後一次團圓,之後再回來領死,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390人竟無一人逃跑。受其感召,最後唐太宗將這390人全部赦免了。可見當時政通人和。

僅僅是做到以上幾點,那就和漢文帝漢景帝沒有太大差別,唐太宗最被讚賞的一點就是“克己”,“克己”是評點太宗的點睛之筆,即對自己的慾望、偏見保持克制的態度

大家在教科書上熟知的“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是唐太宗的名言。克己當然包括剋制自己的物質慾望,唐太宗説從社稷蒼生的角度考慮,不敢放縱自己的口腹之慾、聲色之慾,就是克己。《資治通鑑》裏面還提到過秦二世發表過的一番當皇帝感言。秦二世這個二貨是這樣對趙高説的:人生在世,如白駒過隙啊!既然我已經君臨天下,富有四海,我很想“悉耳目之所好,窮心志之所樂”,快快活活地過一輩子,你説可以嗎?大意就是當皇帝太爽了,我要一直爽下去,爽個痛快!然後他就身死國滅了。唐太宗和秦二世的“做皇帝感言”,很容易能看出來千古一帝和千古二貨的段位差距究竟有多大。

另外,他重用大臣魏徵,讓大臣敢於進諫。看起來是很簡單的事情,做起來很難,老是讓別人指出自己的毛病,還挺難受的。尤其是在1千多年以前,臣工對皇帝指出不同意見甚至指出錯誤,皇帝還要虛心接受,這真的挺挑戰人性的。我自己在投資和管理公司的過程中,就發現這一點特別重要,索羅斯也説過的`“相同觀點的報告他看一遍,不同觀點的報告他看兩遍”。我們公司的企業文化第一條就叫“開誠佈公”,裏面的有一條內涵就是“好消息和壞消息都要第一時間説”。而且做領導的決不能因為下屬彙報了壞消息就責罰彙報壞消息的那個人。

唐太宗的高明之處在於:除了對皇帝本人品德、作風的探討,還包括對皇帝行為的規範和權力的約束。他甚至寫了一本書叫《帝範》傳給自己的兒子,包括了《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諫》《去讒》《戒盈》《崇儉》《賞罰》《務農》《閲武》《崇文》十二篇,篇篇都是討論皇帝的行為規範的:“此十二條者,帝王之綱,安危興廢,鹹在茲焉。”

當然唐太宗有他的自己的歷史侷限性,人無完人。但是《資治通鑑》裏面評價了無數的歷史人物,在所有北宋以前的帝王中,唐太宗的評價是最高的。很可惜當時沒有類似於aaa評級的做法,要不然我們能看到不同的皇帝的評級,比如唐太宗就是aaa級別,秦二世這個二貨就是c級,屬於垃圾級。

當然,書籍都會有美化古代的傾向,認為古代的聖賢和盛世,多麼好,反襯當下多麼不好。其實不然,唐太宗時期是人類文明1.0時代,當時的社會生產力趕現在差遠了,即使是當時的皇帝,能享受到的物質條件都未必有當今的中上產階級好。所以我們讀史書要帶着辯證的觀點去思考。舉個簡單的例子,唐詩是很牛逼的,但是我們發現唐詩基本都是在唐玄宗開元盛世前後開始興盛的,為啥太宗時期似乎沒留下什麼膾炙人口的名詩呢?我還在真去翻了資料,原來是因為唐詩這種文體格式是太宗朝開始逐步成型的,一開始都是用來給王公貴族歌功頌德的,所以當時的馬屁詩歌都被歷史給無情的淘汰了。直到開元年間詩歌開始進入大眾的生活,才有精品出來,流傳百世。

就説這麼多了,大家對《資治通鑑》有什麼感悟的,歡迎積極留言交流!

第7篇

?資治通鑑》是我國非常經典且著名的一部長篇歷史書。由宋代的司馬光編寫而成,上至文明起源,下至宋末元初,乃一本集百家(史書)精華之大成作。不但文筆流暢,且內容簡潔非常適合人們閲讀鑽研。

上古三皇五帝治理、建設社會。論古代的偉人,誰如大禹勤奮、能幹,若無本領怎能治理全國水流,河道;誰如蔡倫機智,將更多的.人擁有寫字讀書的機會,讓人的書寫成本降低;誰如岳飛關羽一類精忠報國,為國捐軀;誰如秦始皇,齊桓公懂得治國,把一塊巨大的國土瓜分大半,稱霸一方。念韓信一代英傑,治國能臣,卻落了個被主公殺死的悲慘結局;念楊玉環傾城國色,卻只能做土裏冤死鬼;念王安石身懷經天緯地之才,卻無法一展宏圖。為什麼自古能人、美人皆難以活完一生,不能有個好結局。

李白、蘇軾揮散筆墨成千古名作;關、嶽二人馬上衝鋒,殺人無數;張良、孔明飽讀經書只為建國大業。華夏如此多人才,江山如此多嬌,中國不愧是東方的一顆明珠。我為我的祖國感到驕傲!

養育我們。龍的傳人無時不刻都在為祖國而奮鬥。願祖國的明天更美麗!

第8篇

?資治通鑑》是宋代史學家司馬光和助手劉恕、範祖禹、司馬康等人19年編纂而成的史學鉅著,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規模空前,全書共294卷約300多萬字。其所記載的歷史斷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涵蓋了1362年的歷史。

啊!《資治通鑑》這是多麼偉大的著作,我在讀他時彷彿自己親眼看到一個個歷史事件。在歷史故事中,我瞭解了古代人民是怎樣學習、勞動、生活的',它們有許多困難是現代人民看不到,也克服不了的,在書中還有許多戰爭歷史人物的記載,我最喜歡的是三國時期的孔明,他用了一生來輔助劉備,可最終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還是未能實現統一,但他留下的《出師表》堅忠精神永遠影響着後人。我還喜歡李時珍,因為他的《本草綱目》為現代醫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些都是在教科書中看不到的知識,我們在科技發達的新時代下生活,養尊處優,盡享其成。想想古代人民,再想想我們,我們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爸爸説:“歷史是開啟人類智慧之門的鑰匙”,文中先輩們堅強品質的事蹟始終激勵着我奮發圖強。

?資治通鑑》是古代人民堅強不屈的形象濃縮,更是我成長過程中的指航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