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讀四書的讀後感8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44W

讀後感一般都是在讀完一本書後而寫作的,只有保持清晰的思路,我們才能寫出優秀的讀後感,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讀四書的讀後感8篇,感謝您的參閲。

讀四書的讀後感8篇

讀四書的讀後感篇1

通過老闆對我們講的課,我深刻的認識到禮儀在生活中對我們是多麼的重要,認識到我以前是那樣的無知,沒來公司工作之前,我在家裏總是好吃懶做,經常和父母吵架,而我卻從來沒有從心裏去理解過他們。

讀中學的時候,父母每星期給我的生活費只夠我正常開銷的,而我看到其他同學每天都有那麼多零花錢去買自己想玩的東西,他們開心的神情無時不觸動着我的心靈,我開始感到自悲,甚至有些孤僻,學習成績更是排在差生的位置,回到家中也不和父母説話,認為這一切的錯是他們造成的,他們沒有能力,更沒有什麼地位,做他們的兒子,我真的很沒面子,這想啊想,怨恨不斷的增大,父母看我有些不對勁,就主動關心我,而我更是火冒三丈,認為他們是虛情假決的。跟他們大吵了一架,就離開了家裏。想着靠自己去改變這不公的命運,掙更多的錢。我要像其他人一樣,擁有金錢和快樂。

那天我和父母吵架之後,就偷了他們500元錢來到武漢,在這樣一個美麗的城市裏,我更加覺得自己沒有做錯。我要去找工作。經過一天的奔波,後來我就看到公司急招保安,又看到這裏身穿軍裝的保安那樣威武的氣質,就決定在這裏工作。

經過幾個月的工作和學習,我開始慢慢的反省自己以前的所作所為,明白他們是多麼的不容易。後來老闆又跟我們講了《四書五經》裏面的知識,使我更加的懊悔,以前心中的怨恨消失得無影無蹤。

現在我要不斷激勵自己,認真學習文化知識,在工作中鍛鍊成一個真正的標兵。

讀四書的讀後感篇2

按照市局“全員讀書、學以致用”主題實踐活動的安排,在工作之餘,重點對《四書五經》之大學進行了細緻閲讀,收穫和感想非常多。現將所思所想轉化為文字,集結如下:

如今大多數讀書之人都聽説過“四書五經”,但能隨口説出者恐怕不多,能研讀並領悟其中之道理者則更少。“四書五經”是我國古代學子的必修之課,求取功名利祿的階梯,是儒家文化的經典,從古至今兩千多年,一直是中國文化的根源。《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中的《大學》,可以説是古代的教學大綱。古代從八歲入學,學習一些語文數學和生活常識等基礎知識,十五歲入大學,就是大人之學,學習“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並非今天的國小和大學的概念。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闡明瞭大學的宗旨和目的,就是在於與時倶進,不斷學習,棄舊圖新,培養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達到完善的境界。怎樣才能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呢?《大學》中説:“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對於一個普通人而言,暫可不説治國平天下,但格物、至知、誠意、正心,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根基,修身、齊家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其中核心在於格物和修身,就是學習知識和修養品德。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本有末,有始有終,有其自身的內在本質和發展規律。格物,就是認識、研究事物的規律、特性、本質和道理。我們所面臨的是生活和工作,生活有生活的規律,工作有工作的法則。要掌握生活的規律和工作的法則,只有靠學習,潛心研究,認真琢磨,掌握其中道理和內在本質,順應其發展規律,才能享受生活,駕馭工作。

由此可見,古代學習觀與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世界的觀點是一致的,與我黨倡導的實事求是、深入調查研究的學風是相統一的。市局黨組號召廣大幹部職工讀好書,寫心得,就是要大家學習更多的知識,認識更多的道理,提高自己的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人非生而知之者,只有通過學習,才能提高自己的才能。“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説明古代修身重於學習,品德重於才能。修身就是培養個人的道德品質。一個人要具備什麼樣的道德品質?不同的歷史時代對人們的要求有所不同。我國古代尊崇“忠、孝、誠、信,禮、儀、廉、恥,今天我們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道德基本規範,繼承了中國傳統美德,又賦予了鮮明的時代精神。

怎樣修養個人品德?要從為人處事做起,理解、寬容、尊重、互助,只要做到了,就是公德無量,可以成佛。和聲細語,微笑待人,罵不還口,打不還手,與人為善,並非軟弱無能的表現,而是寬容大度,廣施仁愛,積德行善之舉。這是一個普通人應該具有的基本品德。劉少奇同志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寫道:共產黨員要在改造社會的革命實踐中自覺改造自己,提高自己革命的品質和能力;要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無產階級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黨的紀律和作風、科學知識等各方面的修養;最基本的責任就是要遵循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推動共產主義事業不斷前進;要有最偉大的理想、最偉大的奮鬥目標,又要有實事求是的精神和最切實的實際工作;個人利益要服從黨的利益,把個人利益溶化在黨的利益之中,克己奉公,必要時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要用正確的態度,採取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法,在原則問題上分清是非,克服錯誤思想。這是一個共產黨員應該具有的基本品德。綜觀歷史,不論是平民百姓,還是達觀顯貴,大多數人遵紀守法,嚴於律己,修身守道,也有的人放縱自己,唯我獨尊,道德敗壞。但最終還是”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失盜者遺臭萬年,得道者名垂清史。

?大學》是兩千多年前古代儒家先賢的觀點,包括宋代教育家朱熹在內的歷代學者,仁人智士,帝王將相,均對其倍加推崇。孫中山先生説:”我們現在要能夠齊家、治國,不受外國的壓迫,根本上便要從修身起,把中國固有知識一貫的道理先恢復起來,然後我們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地位才都可以恢復。“對於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大學》的理論仍然閃耀着璀璨的光芒,指導我們去學習、工作和生活。

讀四書的讀後感篇3

這次假期,媽媽給我買了一本《論語》要我讀。剛開始我只是讀着玩。可是越往裏讀我就越覺得受益匪淺。

?論語》的第一篇是講怎樣學習做一位好人的,開頭一句話是我們從小就背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讀這一句話時我很不明白,這一句話是講學習並時常温習,是件快樂的事。可他跟做好人有什麼關係呢?再看看前言。咦!前言上的一句話“學習好的不一定是好人,而好人一定學習好。”是啊,學習好是做好人的基本準則。

?論語》上還有一句話是曾子説的“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自己每天要多次檢查反省自己。當我讀到這句話時我不禁非常羞愧,已經放假快一個月了,可我整天玩想着放假了就可以放鬆了,從來沒有想着學習,每次媽媽讓我學習時我也並沒有學進去,只是給媽媽學的,做做樣子。其實現在想想我還不是自欺欺人,騙住自己了。從今天開始,我一定照這句話去做不在騙自己了。學習是給自己學的。

自古就有“一部《論語》治天下”之説,都説《論語》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讀了《論語》之後我更能體會這句話了。並且《論語》也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不管做什麼事都不能自欺欺人。都要想想這樣做對不對。這《論語》真是一顆靈丹妙藥啊!

讀四書的讀後感篇4

小時候十分頑皮,常常被父親以《三字經》中“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隋”來教訓。面對父親的説教,我總是嗤之以鼻。因為,在我看來只有老師言辭才具有説服力,父親那唱戲一般的腔調我才不理他呢。有一次,父親瞪着眼睛訓我,我甚至頂撞了他。

討厭《三字經》的同時,我卻熱衷於另一種説教版本《四書五經》。每當聽到長輩們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來向晚輩們炫耀的時候,我暗自下決心:長大後我一定要學《四書五經》。沒想到的是,這一想法直到四十歲的今天才得以實現。《四書五經》的確是很經典的言論,《大學》的宗旨是修煉品行。“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身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在,中後知至。

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讀罷,讓人大徹大悟。一個身懷遠大抱負的人,亦應該從“致知、誠意、正身、修身、齊家”做起,最後才可以“治國”。個人問題沒有處理好,“小家”治理不好,這對將來治理“大家”會有一定的困難。

至於《中庸》,雖然這僅僅是儒家為統治階級關於治理天下,管理國家的説教,如“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即便是普通百姓,我們也不能“剛愎自用”。

很多人都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等都出自《論語》。而讀《論語》和《孟子》及《五經》的感受有待後續。

讀四書的讀後感篇5

中華文明的結果,華夏先哲的智慧,國學之經典,文化之瑰寶。你的語言千錘百練,字字流金,你就是美麗的國學文化。

我還是一個國小生,你走進了我的視野。當我翻開第一頁時,我就深深地被你吸引,你讓我廢寢忘食,讓我不知飢渴寒暑;讀完你時,你又讓我意猶未盡,讓我冒昧地闖進了中華文化的意境,體會到國學的韻魅。你還使我修身養性,增智廣識,立德立志。那句“自天子以至於遮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讓我在為人修養上受益匪淺,那“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告訴我要舉一反三的道理,還有那“關關睢鳩,在河之洲”“氓之蚩蚩,抱布貿絲”等語言讓我感受到中華古詩詞的精妙絕倫,源遠流長。

“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你是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治國、修身,德的根本,更是千百年來生生不息,千古長流的中國美學的淵源。你提到的“欲治其家,先修其身”,“富不能淫,貧不能移”,讓我感受到你的大氣磅礴,又產生一種温潤飛揚的感覺,更讓我更透徹地瞭解了中華文化瑰寶的美麗。

我最愛的《四書我經》,你不僅讓我感覺到美麗的中國美學,還讓我在課堂上風風光光了一把。記得有一次,一道難題難住了班級全班同學,那是讓我們説出一句《詩經》中的名字,看着大家束手無策,老師隨便點了一個名字,竟點到了我,我若有所思,忽然靈光乍現,你“提醒”了我,我脱口而出:“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沒想到同學們向我以熱烈的掌聲……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你讓我擁抱了中華文化的廣博與美麗,把每一天的生活過成詩!我要真心感謝你!

讀四書的讀後感篇6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乃孔子與曾子的問答之詞,百善孝為先,《孝經》的通篇理論便是孝道,但是這個“孝”並不只是對父母的奉養,而有更深刻的含義。

在《孝經》中,孔子認為,對國家,對社會做出貢獻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書中,孔子描述了不同等級的人應該向父母履行的各種不同的孝道,表現出了明顯的等級觀念。然而,孔子説的孝並不是對父母的一味順從,而是當父母行為不正時勇於提出,這與後來封建社會的愚孝是不同的。

?孝經》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對中國的政治、歷史、文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在《孝經》中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這句話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己為尊,還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己為先還要先其兄。對待兄弟們都以理對待。這也就是孔子的理論不同於其他的地方吧。

?孝經》提出要借用國家法律的權威,維護其宗法等級關係和道德秩序,它還主張把“孝”貫串於人的一切行為之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它把維護宗法等級關係與為君主服務聯繫起來,主張“孝”要“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並按照父親的生老病死等生命過程,提出“孝”的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學校為我們推薦《孝經》這本書,就是想讓我們對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時候才後悔。其實,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愛你,只是方式會有些特殊,我們都要理解父母,記住一個字—孝!

讀四書的讀後感篇7

我讀了“四書五經”中的《大學》這樣一部古典佳作,對於我這樣的未入道的初學者真是有些舉步維艱,第一次實在不知所曰,只讀到一半,就把它扔到一邊,不再去理會它。直到這兩天再次拿起,堅決讀完了才讓我驚歎連連。短短兩千多字,就概述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深深地被觸動。

這《大學》原是《禮記》中的第42篇,是我國儒家經典的重要組成,它相傳是由孔子門上生,曾參作於春秋末年至戰國時期。全面總結了先秦儒家關於道德,修養,及其治國天下的關係。南宋學者朱熹把它與《論語》《孟子》《中庸》合稱為四書。

?大學》並不是指國小、國中、高中、大學中的“大學”,而是指大學問,有關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廣博的學問。“為初學入德之門也”一章提出“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條綱領。又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三綱八目”告誡世人要嚴於律己,修養品德。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就是説從天子到百姓,都要把修養品性作為根本。無論從哪個層面解釋《大學》都告訴我們要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八目”中我認為修身是最根本的一條!人與人有不同的品行是因為成長的環境所致,我們崇尚的是做一個有道德,品行,修養的君子。首先要正心,誠意,修身才能達到做君子的基礎。但當今社會風氣日益敗壞,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達到君子這個基礎呢?許多人都被利益誘惑,失去誠信,失去品行,生活中就有許多被利益所迷惑從而拋掉道德,品行,誠信的實例!

我國奶粉知名品牌《三鹿》就為了達到國家標準違規給奶粉加入了三聚氰胺,嚴重的傷害了嬰幼兒的健康!還有許多賣菜賣肉的商販為了讓菜肉不變質,能賣得更好。通常加入了大量的防腐劑,添加劑。而這些化學品往往會危害人體健康!這些人都是道德敗壞,品性沒有得到修養的結果!

人人都要以修養品德為根本。物有本末,本末倒置終不會有好結果。一定要修好自身素養,如果根無修好,那一切就擾亂了。所以現在的我要努力學習,完善自已,做到內外兼修,心正不邪!這是我對讀《大學》裏面淺顯的認識,對修身感悟。很多道理還是不太明白,僅寫出初讀感受!

讀四書的讀後感篇8

我讀《四書五經》,閲讀時間20xx年10月4日至11月6日。我花了一個月多的時間啃了這部合著,中華文化的經典豈是一個月就能讀完的?只能囫圇吞棗地讀一遍,談談自己的大體感受。

我讀這部合著的緣起在於今年6月參加省中青年作家培訓班時,學者穆濤的講課,他説,要想使散文寫深寫厚,就要多讀讀唐以前的作品,尤其是四書五經。我就是希望自己的文章要寫得再深一些,要寫得再厚一些,於是在四書五經裏淘金。這是否有點功利性的味道呢?

?大學》主要傳遞“入德之門”,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個人、家庭、社會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和諧社會自然水到渠成。

?中庸》講述了個人、國家行為處事的準則,“適中而止”,中庸並非只當中間派,要做到“恰如其分”。其實,就是要找到雙方共贏或多方共贏的切合點,這個切合點就是適中的位置。在當下,人與人之間交往,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交往,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其實再擴大一點,個人與企業,個人與國家,企業與國家之間的聯繫,要做到多方共贏的切合點,和諧社會自然也會水到渠成。

?論語》就像一枚枚珍珠體現了孔子思想的精髓,從為政、倫理、個人品行、為學等多方面體現了“仁義禮智信”的原生態。而忠與恕就像貫穿珍珠的項鍊,讓孔子的思想看似散亂,實則結構緊湊相連。

?孟子》是對孔子思想的進一步拓展與深化,孟子關於仁政、王道、民本、民為貴、君為輕,君王需勇於擔當,要為老百姓創業提供必要條件,要讓老百姓富起來,才會更好地教化民眾,而民眾有權決定君主的權力與地位更是具有民主思想的光芒。但是,我似乎窺探出孟子思想的“霸王條款”,他極力排斥楊朱、墨子等的“謬論”,認為楊派一切為了自己,這是目無君主;墨子主張兼愛,一視同仁,這是目無父母,這些無異於禽獸。然而楊派、墨子思想也有其可取之處。後來西方“自由、平等、博愛”的民主思想,我們是否可以從楊墨等人那兒找到源頭呢?似乎可以這樣説,孟子有點唯我獨尊的味道,這似乎為後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提供了藉口與伏筆,而這種一家獨霸或“一言堂”的作風成為封建專制的特產,在明清時期發展到令整個民族窒息的地步,至今依然影響着今天的中國。

?詩經》號稱為中國文化的源頭,然而,人們現在也只記得其中的幾首或幾句,諸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尚書》記載了上古時期我國賢君堯舜禹及名臣皋陶、益稷等的嘉言懿行。

?易經》富含哲理,包容宇宙萬物的基本規律。“簡易”、“不易”、“變易”,這個“易”似乎就是宇宙變化與不變的基本規律,似乎有馬哲、毛選“實事求是”中關於“是”的相通之處。但是,關於64卦的傳道,我似乎如雲裏霧裏,不得甚解。這是以後需要慢慢精讀的地方。

?春秋》簡述了魯國在春秋戰國時期,處於“春秋”階段242年魯國的編年史。文字簡潔,以事實説話,讓人明白是非,知善惡,守正義,但是,如果你硬要功利性地從中找幾句“醒世恆言”似乎還沒有。

?禮記》,似乎就是中華民族號稱“禮儀之邦”的正宗源頭,儒家思想關於社會生活的規範、制度、思想觀念要合乎情理,所謂“禮節民心”、“天地之序”。關於《學記》、《樂記》似乎有文理相通之處。比如,“窮本知變,樂之情也;著誠去偽,禮之經也。禮樂負天地之情,達神明之德,降興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體,領父子君臣之節。”意思是説,探究人的內心而瞭解其感情的變化,這是樂的情理,彰明真誠、捨棄虛偽,這是禮的功用。禮樂依循天地運行的規律,通達神明的德性,感召天地神靈,使自然萬物遵守其固定的依序,並理順父子、君臣的名分。這樣的樂?理似乎與文理有相通之處。

Tags:讀後感 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