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論語》十二章教案8篇 孔子箴言指引人生——《論語》十二章教案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8.57K

《論語》是中國古代的一部經典哲學文化著作,其思想深刻、言簡意賅、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論語》十二章作為經典部分之一,是對於“人之道”的精闢論述,對於我們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有啟示意義。本文將介紹《論語》十二章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應用《論語》十二章的思想精華。

《論語》十二章教案8篇 孔子箴言指引人生——《論語》十二章教案

第1篇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閲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瞭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2.聯繫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藴,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通過學習能夠正確認識並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重點:掌握課文中實詞、虛詞的含義及文言文的學習要點。

同學們,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論語》就是其中的一部輝煌的鉅著,它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它依舊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輝。現在就讓我們懷着一種自豪的心情來研讀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二則》。

2、播放【課文朗讀】,教師範讀,學生自由朗讀。(注意語音、語調、停頓)

小組合作參照課下注釋翻譯課文。自主學習,小組合作交流,注意重點文言詞語的解釋。

○孔子説:“學了又按時練習,不是很喜悦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人們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生氣,不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嗎?”

○曾子説:“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謀劃是否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複習過呢?”

○孔子説:“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複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孔子説:“賢德啊,顏回!一簞乾糧,一瓢涼水,居住在簡陋的巷子裏,換了別人一定不堪忍受這種貧困憂苦的生活,但是顏回啊,從來不知因此而改變自己好學樂善的快樂。賢德啊,顏回!”

①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方法。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樂趣。第三句講的是為人態度,屬於個人修養範圍。

⑤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認為二者不可偏廢。

⑥此章孔子迴環曲折,一説兩歎,高度讚揚了顏回安貧樂道的高貴品質。

?論語》凝聚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博大智慧,無論是學習方法、求知態度,還是道德修養。其深刻的思想精髓,對於心理髮展正處於萌芽階段的同學們,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值得我們學習。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來稀,八十為耄耋之年”古人常用“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來指代年齡。

檢查背誦,導入新課。檢查上一節課的學習效果,教師把握學情,更好的安排教學。

1、學生初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課件展示】

2、播放【課文朗讀】,教師範讀,學生自由朗讀。(注意語音、語調、停頓)

小組合作參照課下注釋翻譯課自主學習,小組合作交流,注意重點文言詞語的解釋。通過欣賞影視課文和反覆誦讀課文,有助學生獲得初步的課文感知。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及藉助必要的工具書翻譯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孔子説:“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孔子説:“吃粗糧,喝白水,彎着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孔子説:“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看到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孔子站在河邊説:消失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它日夜不停息地向前流去。

○孔子説:“軍隊可以被奪去主帥,男子漢卻不可被奪去志氣。”

○子夏説:“一個人心有遠大理想就要有豐富的知識,要多多提出疑問,多多深入思考。對於自己的志向不能有過多的干擾,“仁”就在這當中了。”

調動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參照第一課時學習方法,小組合作討論,交流。自學完成。

温故知新、見賢思齊、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善而從、博學篤志、飯蔬飲水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吾十又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論語》十二章教案8篇 孔子箴言指引人生——《論語》十二章教案 第2張

第2篇

在意思明確了後,學生找句子還是比較容易的,關鍵是如何説明理由。理由只要學生能講出個大概所以然來,就可以了,老師不做很硬性的規範,每個學生有每個人自己的理解。在理由上做了規範後,容易打擊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

學生交流後明確:學習態度強調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複習。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在課堂小結中,把“分類式學習筆記法”即“理讀法”落實給學生,這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也就是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的培養。

先和學生共同回顧這堂課所學的內容:瞭解了孔子和《論語》的大概情況,還附帶贈送了“四書五經”這個知識點,合作探究學習了課文的前六章,落實了這六章的字詞。

在我們學了這麼多知識點後,我們該如何把我們凌亂的筆跡整理出來呢?下面老師就結合我自己的學習經驗,教大家一個“分類式學習筆記法”,在較短的時間內整理好筆記,以後複習的時候又可以省下很多時間。以本文為例,大家在預習的時候就可以先猜一下本文有哪些知識點需要我們掌握的,把它列出來如:作家作品(如果課文的作家作品不是很重要的,可以省略不記),重點語句(本文中的重點語句就是關於學習和修養做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出自本文的成語),疑難點(這個點完全是根據自己口味來的,你覺得我這個點掌握的還不是很好的,就把它摘錄出來,課後問老師,複習的時候有針對性。象本課的話你還可以摘錄一些自己沒弄懂的重難點字詞)

1、背誦上節課所學的六章,全班齊背和學生分則抽背。

學而(時:按時)習之,不亦(説:通“悦”愉快)乎?

(朋:志同道合的人)自遠方來 吾日三(省:反省)吾身

與朋友交而不(信:誠實)乎?(傳:老師傳授的知識)不習乎?

學而不思則(罔:迷惑無所得),思而不學則(殆:有害)。”

抽查個別基礎不是特別好的學生,一來檢查他上節課掌握情況,二來可以加強他們對這些重點實詞的記憶。如果學生回答不出,就讓他把不會的詞語記錄到筆記中去,並叫其他同學補充。

1、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這個環節以學生探究合作學習和老師指導串講法為主。

以四人學習小組為單位,先自主結合手頭資料掃除語言障礙,然後小組合作相互答疑,儘量字字落實,然後全班交流,各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位同學翻譯或者答疑難點詞語。(如果學生有講得不到位的,可以讓其他同學補充或者是老師直接補充。)

老師則對學生的探究合作學習成果做小結,這個小結以串講的形式展開,稍微詳細一點,給基礎好的學生鞏固一下,給基礎稍微弱些的學生一個查缺補漏的時機。

讀註釋翻譯全文,分組提出疑難語句,供師生當堂解決。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虛數,幾個 行:走 焉:於之,在其中 善者:長處、優點 從:學習 不善者:短處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在落實重點字詞的基礎上,把句子翻譯也落實到位。)

落實完字詞翻譯後,給學生小結一下文言文翻譯的原則:信達雅,並稍微解釋一下何為信達雅

(多媒體顯示: “信”忠實於原文,字字落實,句句落實,不隨意增減。

“雅”用簡明、優美,富有文采的現代漢語把原文的內容、形式和風格準確地表達出來。)

3、精讀課文,探究課文的思想內涵

讓學生結合重點字詞的解釋,仔細回顧課文,落實自己的缺漏,並思考:全文裏哪些句子是講修身做人的?在這五則中還有哪些也是講學習方面的?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 ;為人謀而忠;與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談談你對這樣的處世之道的看法。(每個人對這句都有自己的看法,老師對學生的看法不做任何的評價,鼓勵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關於作家作品欄裏也就使孔子和《論語》的介紹,這裏特別要向學生強調的是《論語》的作者不是孔子。關於孔子和《論語》課文註解裏有現成的,無需多講。只要學生的筆記中有這兩個知識點就可以了,再補充一個“四書五經”的文化常識知識點。

2、成語:出自《論語》十二章的成語有好幾個,你們找到了幾個?

讓學生就自己找的全班交流一下,然後老師和學生共同把關看哪些不是成語的也找進來了。最後師生共同明確:不亦樂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善而從、不惑之年、隨心所欲、擇善而從、簞食瓢飲、富貴浮雲、。逝者如斯、而立之年、耳順之年、匹夫不可奪志

對這些成語,不在課堂上做具體的解釋,在作業中佈置學生選用這些個成語寫一段話,言語積累的最終目的是運用語言,以運用來檢測學生對成語的掌握。

用兩個討論題來建構這個環節:你從文中吸取了哪些有利於學習的信息?你從文中學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用這兩個問題把純粹的核對問題化,讓學生也參與進來。讓學生自由發言,因為課堂探究學習課文時候已經有落實了,即使部分學生講不全,但基礎好的學生能把他們補完整。

文中有涉及到孔子的仁的思想核心,學生對此不是很瞭解,這個需要老師作為課外知識延伸做個簡單説明,學生則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是否把這個額外知識點落實到筆記中去。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 ;為人謀而忠;與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孔子思想核心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關於孔子思想核心“仁”無需對學生講太多,只要學生能瞭解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就足夠了,對七年級學生講太多反而掌握不了)

在這裏老師給學生一個示範,這個示範是對文中虛詞“而”的歸納,虛詞對七年級學生來説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由老師歸納。文中實詞“知”則由學生自己歸納,因為在落實重點字詞的時候已經講得很詳細了。

這是虛詞的一詞多義現象,文中有實詞的一詞多義現象,請同學們自己找找看,並把它歸納分類。

,《論語》十二章教案4標籤: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大全,

第3篇

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章語錄的含義,提高學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理解課文所藴含的深刻哲理,聯繫自身的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涵。

1.同學們,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泱泱大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達三千多年,在這輝煌燦爛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論語》是就其中的一部。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部文化經典,一起研讀它的節選部分《十二章》。

2.首先,請看我們這一節課的學習目標: ⑴誦讀,積累文言詞彙,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⑵理解各章語錄的含義,聯繫自身的學習和生活,説説其中倡導的“為學之道”“修身之理”。 】

⑶瞭解《論語》在歷史上的價值,熱愛我們的民族經典文化。

1. 文體知識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 《論語》內容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政治、經濟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等。

?論語》多采用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只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話,不寫出説話的環境(包括説話的對象)。也有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做的回答,寫法比較靈活。還有敍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但也往往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 2.孔子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被譽為“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後世尊為“聖人”,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與孔子並稱“孔孟”。

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他知識淵博,是私人講學之風的開創者,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好,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讀《論語》。注意,讀準字音。

1.讀準字音 論語(lún) 説(yuè) 愠(yùn) 三省(xǐng) 曾(zēng)子 傳(chuán)不習乎 逾(yú) 罔(wǎng) 殆(dài) 一簞食(dān) 曲肱(gōng) 篤志(dǔ)

温馨提示:(1)讀時要字正腔圓。“字正”就是字音準確,“腔圓”就是發音飽滿。(2)處理好停頓,控制節奏。(3)把握重讀和輕讀。(4)注意語速語調,做到聲韻和諧,抑揚頓挫。

2.用這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結合註釋,把握重點字詞,理解前六章論語的意思。

1.這裏面有關於學習方法的,有關於學習態度的,還有修身養性的,請你説説哪些是學習方法和態度?哪些是修身養性?

2.在《論語》中,孔子告訴他的弟子應該如何學習,如何修身,這是“為學之道”“修身之法”。這種思想傳承下來,對歷史上許多著名文士詩人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對於我們現代的中學生來説,同樣也有着現實的意義。請你聯繫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的經歷,説説哪一則論語對你有啟發?

⑴張明的幾次考試成績都不理想,老師指出他基礎不牢固,教導他學習應該“ 。”

⑵“上合總理會”在鄭州召開。迎接各國領導人的到來時,我們想説:“ , ?”】

同學們,《論語》不僅作為一種行為導向,更作為一種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國人的血脈,隨着時代跳動的脈搏,不息地流淌。現在,讓我們懷着一種自豪的心情一起來誦讀經典吧!

1.自由朗讀,注意停頓節奏,讀出文言文的古風古韻。

2.用上一課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結合註釋,把握重點字詞,理解前六章論語的意思。

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譯文∶孔子説:“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第八章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孔子説:“吃粗糧,喝白水,彎着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譯文:孔子説:“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

譯文:孔子在河邊感歎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 日夜不停。”

第十一章: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譯文:孔子説:“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譯文:子夏説:“博覽羣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的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四、《論語》散文的寫作特點及對後世的影響。

語錄體是《論語》文體的基本特徵,它或是記錄孔子的隻言片語,或是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的對話,都比較短小簡約,還沒有構成單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論語》這種在對話中説理的形式,直接影響了先秦説理文的體制。

?論語》的文學色彩在於表現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實、含蓄雋永的語言。言近旨遠、詞約義豐的説理,形象雋永的語言,使它成為先秦説理文主要的形態。

本文的內容圍繞着孔子的言談舉止,向我們展示了其形象、性格、思想觀點和態度,通過學習本文我們能夠準確的背誦和翻譯本文,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常識,理解了文章的深層含義和主旨。

第4篇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閲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瞭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聯繫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藴,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通過學習能夠正確認識並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閲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並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理解課文所藴含的深刻哲理,並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於實踐的意識。

從通假字、古今異義、一字多義等方面對前六章進行知識點小結

2.我們稱二十歲為“及冠”,稱三十歲為“而立”,四十歲為“不惑”,五十歲為“知天命”,六十歲為“耳順”(也稱為“花甲”),那麼七十歲、八十歲、九十歲乃至一百歲又分別稱為什麼呢?

第5篇

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人物。

?論語》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寫,以語錄體和對話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論語》首創語錄體的寫法,語言精警生動,充滿智慧,格言警句,美不勝收。

?論語》,名句的集錦、格言的薈萃、成語的寶庫。許多成語,如盡善盡美、三思而行、捨己為人、學而不厭、循循善誘、舉一反三、温故知新、言傳身教、不恥下問、見義勇為、當仁不讓、任重道遠、死而後已等,早已融入我們的血液。

師: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分為略讀和細讀兩個步驟。略讀,瞭解一下;細讀,深入地品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師逐一講解每一句的意思。學生不齊讀,不齊背,各自開始讀背起來。)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回:顏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極富學問。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説:“賢德啊,顏回!(只有)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窮巷陋室裏,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貧困,顏回卻依然快樂。真是賢德啊,顏回!”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此章是這樣充滿情感地讚美顏回的,,

師:如此短小的篇章,如此精妙的手法和深摯的感情,因此,這一章有着極美的結構,深摯的情感。同學們如果要用這一章來訓練自己的閲讀分析能力,在分析結構上、在分析用詞造句上都是可以反覆進行的。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飯疏食飲水:吃粗糧,喝冷水。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説:“吃粗糧,喝冷水,彎着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那不合道義而得來的富和貴,對於我來説就像天上的浮雲一樣。”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一章是這樣生動地表達孔子的志趣的,,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師:這兩章都寫了什麼,都有什麼,你盡情地去對比、提煉、發現吧。開始思考,做旁批,待會兒我們再來交流。我觀察你們的筆,要動起來。

(學生靜思默想、做旁批、同桌之間交流、提問評點)

這兩章都寫了貧困。顏回極貧,處之泰然,孔子困窘,自尊自愛。

這兩章都寫了志趣。顏回貧賤,不改求學的樂趣;孔子不得温飽,卻安貧樂道。這兩章都寫了心境。顏回貧困,心境恬淡,孔子清貧,視不義之富貴如浮雲。這兩章都寫了追求。前者是孔子的深情讚歎,後者是孔子的自述心志。

這兩章都描寫生動,情趣盎然,表現了高尚的節操,高潔的品性。

這兩章都寫了“樂”。坦然的心境,表現了開闊的心胸,表現了內心的強大。

第6篇

1.瞭解古代偉大教育家孔子的有關情況及《論語》,能流利朗讀及背誦課文。

2.理解每則語錄的內容,體味《論語》的語言風格。

3.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體會孔子所倡導的“為學之道”。

1.積累歸納,理解文中重要實詞的意思及有關句子的含義。

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體會孔子所倡導的“為學之道”。

七年級學生剛剛入學,在國小時又強調快樂學習,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不夠重視,因此學生在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論語十二章》是學生本學期接觸的第二篇古文,由於七年級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基礎較差,對文言文實詞、虛詞的掌握較差,實詞積累少,因此在閲讀中存在一定困難。所以本文要在熟練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拔釘子”的方法,掌握重點詞語。並且注意積累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文言知識。

有人説,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半部《論語》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這部儒家經典對後世的卓越貢獻。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孔子,隨着這位“萬世師表”一起去探討學習方法、學習態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説的,被後世尊稱為“聖人”。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曾長期聚徒講學,開私人講學的風氣,傳説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藝者72人。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關於孔子言行的一部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全書共二十篇,行文以對話體為主,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南宋朱熹把《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

2.輕鬆聽一聽:學生聽教師朗讀課文,聽準字音,聽清節奏,圈點勾畫生字詞。

3.大膽讀一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全班齊讀,感知課文內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合作譯一譯:四人一小組,邊讀邊口譯課文,藉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弄懂字詞句的含義。注意以下重點詞語和句子。

①三省、愠、説、罔、殆、信、傳、矩、十有五、堪飯疏食,飲水、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擇其善者而從之。

1.在弄懂文意的基礎上小組合作講講每一則語錄的意思。

參考:第一則主要談學習方法以及怎樣做人。“學”是認知過程,“習”則是鞏固提高的過程,二者有機統一,才能學有所成。“人不知而不愠”,這是談個人修養的崇高境界。

第二則講治學的人的品德修養。“吾日三省吾身”後面用了一個冒號,表示它是總領後面的內容。“三省吾身”在今天也仍然有它的現實意義。

第三則是孔子自述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是一個隨着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在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第四則主要談對知識的鞏固與創新。學習是一個由淺入深、不斷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創新,才能為人師表,簡練的話語中藴含深刻的哲理。

第五則講的是學習方法,強調學習和思考相結合的必要性,闡明瞭“學”與“思”的辯證關係。

第六則是講孔子稱讚顏回,對他作了高度評價。這裏講顏回“不改其樂”,這也就是貧賤不能移的精神,這裏包含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即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自得其樂。

第七則講的是興趣是的老師。孔子在這裏沒有具體指懂得什麼,看來是泛指,包括學問、技藝等。

第八則是要提倡“安貧樂道”,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對於有理想的人來講,可以説是樂在其中。同時,他還提出,不符合於道的富貴榮華,他是堅決不予接受的,對待這些東西,如天上的浮雲一般。

第九則講的是學習態度和個人修養,強調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同時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已成為至理名言。

第十則講要珍惜時間,孔子説:“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不分晝夜地向前流去。”

第十一則講人要立志。“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氣。“匹夫不可奪志”,反映出孔子對於“志”的高度重視,甚至將它與三軍之帥相比。人要有自己的獨立人格,他應維護自己的尊嚴,不受威脅利誘,始終保持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則講教育方法問題。即:博覽羣書,廣泛學習,就與切身有關的問題提出疑問並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2.再讀課文,思考並討論哪幾則講的是學習態度,哪幾則講的是學習方法,哪幾則講的是品德修養?

談學習方法的有:第一則、第四則、第五則、第十二則。

談品德修養的有:第一則、第二則、第六則、第八則、第九則、第十一則、第十二則。

宋開國丞相趙普説:“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結合所學的《論語》十二則,説説你的理解。

這句話的意思是説精通《論語》就可以治理天下。這句話道出了《論語》在修身、治國方面的作用。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説。我們學習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繫實際,指導自己言行,今後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瞭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第7篇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這十二章的內容,就可以發現新版突出了一個主題,就是表現了對高尚生命的追求。以第一章為例,這是《論語》的首章,也是編選《論語》者不會缺少的一章。這一章從表面上來看講了三個方面的問題,學習的方法、交友的原則及與人交往的態度。但實際上,這一句都是在圍繞追求高尚的品德這一個主題而言的。唯有品德高尚者,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中庸》中引用孔子之言曰:“正己而無求於人則不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就是對這句話的進一步闡釋。那麼如何“正己”呢?這需要時時警惕,事事用心,無時不心存敬畏之心,也就是《中庸》中所言的“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沒有比幽暗之中更為顯著的,沒有比細微之處更為明顯的,因此君子在獨處時要謹慎啊)要做到時時警惕,自然要“學而時習之”,此處的“時”,朱熹釋為“鳥數飛也,學之不已,如鳥數飛也”,而程頤釋為“重習也”,均強調了學習不可中斷。而“有朋自遠方來”則表現了這種追求的影響力,正如朱熹所言“自遠方來,則近者可知”。

清劉寶楠的《正義》中明確指出“朋”指同門,並引用《中庸》“誠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由此可見,追求高尚的品德,不僅是指對自身品德的修煉,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品德來影響他人,這才是儒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分析這一章,我們就可以發現孔子所強調的對高尚品德的追求,及圍繞這一追求所展現的方法與態度和對他人的影響。這一主題同樣也在其它各章體現了出來——以往我們將之作為學習方法闡述的內容均不能單純地視作對知識的學習,更應體現為對高尚品德的追求方法,而孔子對自身經歷的敍述,對顏回的讚頌則體現出了高尚品德在現實中的表現,孔子還通過自身的感受體現了高尚品德帶給人的自豪感。以此為綱,不僅可以把這十二章聯繫為一個整體,也可以與前面幾篇課文相呼應——如果説前面幾篇文章表現了在老師的引導下,我們認識到了不同一般的學習收穫,那麼這一篇則表現了生活中最高尚的追求,是學習的最高目標。《論語》中所體現出的中國士人所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標,以及在追求的過程中至死不易的信念。

學習本文,應遵循化難為易,由淺入深的原則,在起始階段無需將“而”“之”“於”“其”等文言虛詞的含義講得抽象而難懂,學生可以翻譯,瞭解區別就可以了。而對於文意的理解,可以通過老師穿插故事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同樣也可以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經驗講相關的故事,讓他們在具體的內容中瞭解文章的內容。至於文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無需講得過深,從字型出發,幫助學生理解其含義,能夠釋讀全文就可以了。

1、通過結合註釋、分析字形、聯繫上下文理解文義。

參考書目:《論語》、《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家語》

公元前480年,在魯國按例舉行了一次春天的狩獵,魯國大夫季孫氏的家臣獵到了一頭異獸,無人能識。於是人們自然就想到去請教以博學多識著稱的孔子,沒想到孔子見到這頭已死的異獸時竟然流下了眼淚。他説,這是麒麟啊,這原本是在太平盛世出現的異獸,怎能出現在這樣的亂世之中,並且慘死在獵人之手呢?於是,他唱起了一首悲傷的歌曲:“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這首被後世稱為《獲麟歌》的歌曲充滿了悲涼之情。那麼,孔子為何會對這頭麒麟的死如此悲傷?他究竟在悲歎誰的命運呢?就請大家説一説你所知道的孔子。(學生根據自己收集的材料發言)

孔子自己就是這頭麒麟的化身,生非其時,一生屢遭打擊,從沒有獲得過實現自己理想的機會。一年後,孔子預感到自己死期將至,望着遠道而來的學生子貢,他又詠歎出一首辭世之歌:“太山壞乎?樑柱摧乎?哲人萎乎?”孔子預言了自己的死亡,也在總結自己一生坎坷的命運。七天後,孔子去世了。他的學生們都為他守墓三年,然後痛哭盡禮而去,唯有子貢守了整整六年方才離去。孔子去世後,曾經湧現過一股否定孔子的聲浪,子貢奮力為老師辯護,維護了老師的名譽。孔子的聲名不僅令他的學生們欽佩,直到今天依然在影響着世界。西方曾經評選過世界十大哲學家,孔子名列榜首。曾有西方哲學家説過21世紀是儒家文明的世紀。

如果我們細考孔子的一生,會發現他的一生無權無勢,只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過治理國家之權。可是,當時那些權勢煊赫的貴族王公們都為歷史所淹沒,他們的名聲早已被人遺忘,但孔子的思想至今依然對世界產生着重要的影響,他的家族至今傳承不絕。那麼,孔子身上究竟有什麼魅力可以令他成為後世敬仰的萬世師表?今天我們學習的《論語》十二章,只表現了孔子思想的一個小小片斷,但管中窺豹,我們也可以從中去感受這位偉大哲人的思想印記。

2、簡介《論語》(整體把握語言特點,明確學習目標)

?論語》是孔子的學生們以及學生的學生們的課堂筆記,不過也可以稱得上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課堂筆記,有一個數據稱這部書在全世界的印刷數量僅次於《聖經》,而我們熟悉的成語大都源於古書,《論語》被稱為出現成語最多的書。這部書主要記錄了孔子和他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其核心就是孔子所倡導的理想的人生目標——“仁”,這也是中國曆代正直的知識分子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我們今天學習這篇課文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探究一下十二章表現了孔子所倡導的人格修養有哪些具體內容,他的治學態度與處世方法各是什麼?這些內容又是如何體現出“仁”的內涵。

(2) 結合註釋,自學各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點理解的詞語。

(3) 將文中經常出現的詞語及自己無法理解的詞語標註出來並提出。(通過板書或投影展示出來)

(1) “乎”“矣”“哉”“也”“夫”均為語氣詞。“乎”,一般在問句結尾,或反問、或疑問,根據上下文而定。“矣”“哉”“也”不翻譯,“也”的用法與《詠雪》一課中“左將軍王凝之妻也”不同。“焉”有時也可以作為語氣詞,它的用法則不同,在書上已經有解釋了。

(2) “之”與“下車引之”的“之”用法一樣,都是代詞,所代內容根據文本而定。“學而時習之(代學習的內容)”,“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學問和事業)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擇其善者而從之(代優點),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點)”。

(3) “而”“其”在文中出現了多次,也有不同的解釋,需要我們根據上下文含義而定,這個字出現的較多,因此我們放在文中解釋。

(4) 圈出三類字:通假字,如“説”“有”。語義與用法與今天有所區別的字,如“傳”“故”“新”“樂”“飯”以及需要我們重點理解的字。(要求學生解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心欲,不逾矩。”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 結合自己生活,通過自編故事,説出自己對各章的理解。

(4) 以首章為核心,圍繞首章內容,引導學生歸納孔子的人格修養,具體的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1) “學而時習之”一章中,前兩個反問句強調了什麼內容?(自己的快樂)而最後一個問句説明這種快樂是一種高尚的快樂。那他為什麼而快樂呢?我們先來第一句。這一句中“而”字需要翻譯嗎?這裏的“而”僅僅表示“學”與“時習”兩個詞組之間有一個先後順序。看甲骨文中的“學”,形狀象幾個人在建造房屋。建造房屋除了要模仿別人的行為,還需要什麼?(思考房屋的結構,地基等等內容)也就是説,學習需要領悟其中的精神。房屋是大家的棲身之所,因此古人如此造字,表現了“學”的重要性。領悟了新的精神就夠了嗎?在甲骨文中“習”寫成在太陽之上鳥飛翔的樣子。鳥要學會飛翔,不能停止,“習”強調了什麼?(反覆練習鑽研),因此翻譯成了“複習”。為什麼這一內容需要按時複習,不能一刻懈怠呢?(因為這不僅僅是普通的知識,而是對道德的追求,這是不能鬆懈的。)

補充材料: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曾子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啟發學生保全自己的肢體很難,保全自己的人生追求也是很難的。

(2) “有朋自遠方來”。為什麼這些人會從遠方而來?從甲骨文來,“朋”的原意是指貨幣的單位,兩串錢為一朋,缺一不可,説明兩者的關係是什麼樣的?(親密無間)“友”為兩隻手,也可以理解為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也就是做生意。而做生意最根本的原則是什麼?(誠信)因此,“朋”説明這些遠道而來的人與孔子之間是互相信任並且親密無間的。那麼他們為什麼會信任孔子呢?“朋”的另一種解釋是“鳳凰”,鳳凰一出現,百鳥就會追隨它飛翔,為什麼?(物以類聚)。孔子就是“鳳凰”,這些人因為有着共同的追求,因此都願意追隨他。大家説,這些人是什麼人呢?(孔子的學生們)

補充材料:孔子周遊列國時,屢遭打擊,他的學生雖然也有過怨言,但沒有一個人離開他。孔子也很欣慰,不時地讚賞過他的這些學生們。

(3) “人不知而不愠”。這裏的“而”需要翻譯為“卻”,語義發生了轉折。他為什麼不生氣呢?因為他的追求與普通人不同,他追求的是什麼?(最高的道德)只要他不喪失這一道德,他就不會生氣,也唯有具備高級道德修養的人才能做到這一點。

補充材料:孔子曾經在陳蔡之間被圍七天,沒有糧食吃,跟隨的人都餓得站不起來了,但孔子卻還在彈琴唱歌。面對弟子的質疑,孔子説出了一番堂堂正正的言論:“君子達(通)於道之謂達(得志),窮於道之謂窮(困頓)。今丘也拘(堅守)仁義之道,以(因為)遭亂世之患,其所也,何窮之謂?故內省而不改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因此)知松柏之茂也。……陳、蔡之厄(災難),於丘其幸乎!”這番話之前從沒有人説過,之後就成為了中國正直的知識分子的行為準則,被他們用各種方式實踐着。而這些人也構成了中國的脊樑。

(4) 這一章分成三段話,表面上看講了學習方法,交友原則和個人修養,但核心卻只有一個,是什麼?(表達對道德的追求)這是修養人格的最重要內容,這一修養使孔子的人格完善,並且能夠影響遠人。孔子如何修養自己的人格?(永不鬆懈)這是人格修養的基礎,那麼,孔子及他的學生們又圍繞這一點補充了哪些原則呢?(學生列舉相關語句,老師指出其中的關鍵字含義)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而,語義很虛的轉折,可不譯。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隨。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故,舊的知識。新,新的見解。可以,可以憑藉。為,成為。而,表示先後關係,可不譯,也可譯為“就”。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而,錶轉折,“卻”。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其中。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切,懇切。近,當前。其,這。而,表並列,可以譯為“並且”。

(5) “三省吾身”一句中,甲骨文中的“省”的主體是一隻眼睛,而一個箭頭直射眼睛,説明什麼?(要注意觀察自己)看清別人的弱點容易,但看清自己的弱點就不容易了,所以需要多次反省。曾子所反省的內容與前面孔子所説的內容有什麼相同?(強調了對別人、對朋友要講誠信,學習的知識要反覆複習)“傳”字在甲骨文中的本字就是兩個人傳遞一個東西,這個東西被密封了起來,説明非常重要。這個字本來指傳遞信件,也可以引申為重要的物品。因此,必須不能遺失,就需要人們手把手傳遞,少了一個人都傳遞不到目的地。同樣,我們的學習也要按時,不能有一天懈怠。“温故而知新”一章中,“故”指舊的知識,“新”指新的理解與體會,為什麼温習舊知就會得到新體會呢?我們看“新”的甲骨文,指砍掉樹木的旁枝,以便它長出新枝來。學習也同樣如此,我們對舊知識,要如同給大樹修枝一樣來整理它,就會發現了規律,新知識也會如樹木般長出新枝來。“為”的甲骨文,是指用手牽大象的鼻子,使大象成為馴服的家畜。同樣,通過我們自身的努力,我們也可以成為老師,主動地獲取新的知識。“思”字從篆文來看,是由頭與心組合而成的,在古人看來,頭與心均能誕生思想,是什麼可以自頭腦至心,貫穿不絕呢?(人的想法)“罔”就是陷阱,從篆文來看,人陷在羅網之中,沒有一個缺口可以使自己逃出去,因此光學習不思考學習的意義,只能讓自己被大量的知識纏繞起來,無法掙脱。“殆”的篆文指一個人站在了高台之上,四周無依無靠,那你説會有什麼感覺?(恐懼)因此文中解釋為有害的。一個人總是胡思亂想,就會有許多害處。“善”的篆文由“羊”與“言”組成,原意是指吉祥,這裏就是指人的優點好處。子夏的話與上文有什麼聯繫?(補充説明了學習的內容應廣博,學習的態度應誠實,還要多提問,多思考,是學習的基礎)(學生活動:根據自身經歷,説小故事解讀這些內容)

孔子向魯國的樂官師襄子學習彈琴,學了十天仍止步不進。師襄子説:“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孔子説:“我已經熟習樂曲的形式,但還沒有掌握演奏的技巧。”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説:“你已經熟習演奏的技巧,可以學習新的曲子了。”孔子説:“我還沒有領會樂曲的意境、志趣啊。”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説:“你已經熟習樂曲的意境、志趣,可以繼續往下學了。”孔子説:“我還不瞭解樂曲的作者啊。”過了一段時間,孔子默然沉思,欣喜陶然,高瞻遠望而意志昇華的説:“我知道樂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膚深黑,體形頎長,眼光明亮遠大,像個統治四方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還有誰能撰作這首樂曲呢!”師襄子離開坐席連行兩次拜禮,恭敬的説:“老師説這樂曲就叫做《文王操》啊。”

(6) 孔子因得賢材而教而感到快樂,那麼文中又是如何表現孔子對學生們的具體評價,並且如何表現孔子在追求道德過程中的快樂的?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其,這。樂,樂趣。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曲,彎曲。其,這。

(7) 在這幾句中,“樂”字反覆出現。我們看甲骨文與篆文中的“樂”,均是表現了樂器。音樂需要聲音純正,需要音符和諧,這樣才能給人帶來持續的樂趣。那這一特點如何體現在這幾句話中呢?(顏回“不改其樂”,孔子視富貴如浮雲,均是因為他們的立身純正,因此他們的生活儘管窮困,但卻是和諧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孔子把追求道德作為自己的樂趣,他堅信這種道德必然實現,因此即使生活窮困也不會後悔。)

孔子知道大家心裏不高興,問子路説:“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我的道不對嗎?我為什麼會到這個地步呢?”子路説:“也許我們還不夠仁吧?人們不能相信我們;也許我們還不夠有智慧吧?人們不肯去推行我們的道。”孔子説:“是這樣的嗎?由,如果仁者一定會讓人相信,怎麼會有伯夷、叔齊?如果智者的道一定會得到推行,怎麼會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去了,孔子讓子貢(端木賜)進來,問子貢説:“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我的道不對嗎?我為什麼會到這個地步呢?”子貢説:“夫子的道至大,所以天下不能容。夫子為何不稍加貶損呢?”孔子説:“賜,良農能種植穀物卻不一定能收穫穀物,良工的技藝高明卻不一定能順應物理。君子能修其道,卻不一定能為世俗所容。現在呢,你不求修道而求為世所容。賜,你的志向並不遠大呀!”子貢出來了,孔子讓顏回進去,問顏回説:“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我的道不對嗎?我為什麼會到這個地步呢?”顏回説:“夫子的道至大,所以天下不能容。雖然這樣,夫子推行您的道就是了,天下不容,又有什麼關係呢?不容然後見君子。道之不修,是我的恥辱;道已大修而不為天下所用,那是諸侯的恥辱啊。天下不容,又有什麼關係呢?不容然後見君子!”孔子欣然,笑着説:“不錯啊,顏家的孩子!假如你有很多錢的話,我可以給你做管家呀。”

(8) 孔子面對別人的不理解不會生氣,那他就不會難過嗎?面對重重打擊,他又是如何堅守自己的志向?(列舉相關語句)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奪,奪取。

(9) “逝”字的偏旁一般解讀為拾階而上,但我從這句話同樣產生了聯想,可以比作流水,走過的道路是不能回頭的,因此我們要珍惜這隨時而逝的時光。孔子的晚年也曾經感歎,説如果自己五十歲就學習《易》,則可以終身無大過了。五十歲已是“知天命”的年齡,孔子還在學習,可見他對時間的珍惜,他要抓緊一切時間去學習。“奪”字的古文寫作鳥兒從手中飛走,鳥兒是有生命的,就帶有衝破的意義了。換而言之,“奪”字所表現的是指用強力奪取。這種力量大到可以從千軍萬馬中奪取統帥,但卻不能改變一個人的意志。可見,孔子對自己理想的堅守與無所畏懼。

在宋國時,宋國大夫桓魋欲殺孔子。孔子説:“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表現出了一種大勇。

(1) 在我們學習了上述的內容之後,大家總結一下孔子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的具體內容。(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人格修養:永不鬆懈,時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時刻關注身邊的人與事,從中汲取經驗教訓。

處世方法:堅守自己的信念,絕不因暴力或窮困或改變。

(2) 你認為孔子身上最打動你的是什麼?為什麼?(可結合具體的故事來説)

(3) 總結:孔子真正的魅力源於他高尚的人格以及堅韌的個性,他堅守理想,用自己的言行影響着中國一代又一代人,他的弟子們在他去世後定居在他的墓地周圍,後人們也因此將他視為“萬世師表”。我們學習這篇文章,最重要的就是感受他偉大的精神力量。

第8篇

?1】初步瞭解學習古文的方法和規律,積累文言詞彙並正確翻譯課文。

?2】瞭解孔子及《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3】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體會藴含的深刻道理。

?1】能流暢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培養閲讀文言文的語感。

聯繫自己的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藴,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的思想內容,培養學生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難點:理解語錄藴含的深刻道理,培養以學致用的意識。

有人説,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半部《論語》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這部儒家經典對後世的卓越貢獻。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孔子,隨着這位“萬世師表”一起去探討學習方法、學習態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1.學生自己介紹對孔子瞭解情況,老師用多媒體展示孔子相關資料。

2、學生採用多種形式朗讀課文,強調讀音和節奏。【教師巡迴指導,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停頓等,初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強調:文言實詞“單”變“雙”。如:學—學習,樂—快樂,温—温習,師—老師,思—思考,知—知道等。

(3)温故而知新(形容詞作動詞,分別譯為“學過的知識”“新的理解和體會”)

(2)三人行(古義:表示概數,表示多;今義:表示確數)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並不因此惱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嗎?

明確:只是讀書卻不認真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疑惑。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確: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選取他們的優點而學習,如果也有他們的缺點就加以改正。

明確:孔子在河邊感歎道:“時光像河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

明確:廣泛學習且能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發問求教,多思考當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1.文章分別講了哪幾個方面的內容?請分別找出相應的句子。

明確:分別講了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品德修養三方面的內容。

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本文是語錄體散文,通過師徒對話或借題發揮,闡述了學習應該有謙虛好學的態度,貧賤不移、求學為樂的精神,穩固知新、學思結合的學習方法,誠實守信、厚道仁義、堅守節操的思想品德。

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你是怎麼看待“簞食瓢飲”的?

生甲:顏回的這種治學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在這麼艱苦的條件下,還能夠保持樂觀的心態,真是不容易,所以説,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生乙:我從顏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種高潔的學者風範。他不會因為物質條件的簡陋,而放棄自己的追求和夢想,不會轉而投身於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終也不會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太贊同以上二位的意見。我覺得沒有必要完全摒棄優厚的物質條件,利用它為我們的學習創造更好的條件,不也很好嗎?

在新知與舊知、知識與實踐的關係上,在學與思、學與問的關係上,孔子是怎麼看的?

明確:在新知與舊知的關係上,孔子認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當老師。這裏,孔子強調的是“新知”,是那種開拓、創新的精神。

在知識與實踐的關係上,孔子認為“學而時習之”。學了知識要按時去複習,把所學的東西運用到行動上,在實踐中提高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在學與思的關係上,孔子認為學習與思考必須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讀書而不通過自己的頭腦加以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讀書,就會感到疑惑。

在學與問的關係上,孔子主張既學又問,不僅問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們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長、一得之見,就應該虛心向他們求教,不以為羞恥。